开云网站欢迎您!恒温恒湿产品及设备生产厂家
全国咨询热线: 13689511755

用“方舱”打开吴越国古棺

用“方舱”打开吴越国古棺

作者:开云网站1970-01-01 08:00:00

  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田野考古,考古“方舱”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发掘环境来控制,能有很大成效避免出土文物因接触空气等受损。工作人员还能够最终靠分析棺椁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进一步有效保护文物——

  仰俯天地间,韶光何倏然。从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首次发掘,到如今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现古学和中国考古事业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考古”这一曾经的“冷行当”,如今正慢慢的变成为一个“热门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我国考古事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新发现、新成就声震寰宇之际,人们也发现,科学技术手段的介入正为当古提供极大助力。今年年初在三星堆祭祀区遗址的重启发掘过程中,形似透明大棚的考古发掘仓被搭建于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之上,为考古发掘提供恒温恒湿的实验室环境。

  受其启发,前段时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将两具千年木棺打包送至位于无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以下简称华东基地),在那里,量身定做的考古“方舱”被启用。此次发掘,系长三角多地合作、省内首次开展方舱考古。在这处48平方米的考古“方舱”内,江南文化纵深处的横断面正在被更完整地揭示呈现出来。

  6月初,梅雨季将至,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3个月前,在工业园区原板桥村附近的一处考古发掘中他们在同一封土堆之下发现了三座方向一致、形制相近的墓葬,其中两座墓葬保存基本完好。

  当时,在即将对板桥村墓葬进一步发掘之际,市考古研究所决定放弃惯常采用的、传统的田野考古模式,而是将两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木棺整体打包,运送至华东基地,展开实验室考古发掘工作。

  这是一个几经考量的决定。“当时我们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考古发掘工作需在土地出让前完成,时间很紧张;其次是梅雨季节将至,工地地下水位高,雨水浸泡木棺,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和记者说,“两具木棺出土时都非常完整,是比较罕见的,我们推测,木棺中应该会有保存相对较好的陪葬品,但如果在野外环境中直接从木棺中提取这么多东西,显然是很难的。”倘若将考古发掘工作由野外转至室内,为文物提取创造恒温恒湿的“伪环境”,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坐落于无锡的华东基地就能够完全满足这些条件。这处启用于2019年6月的区域性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工作基地,面向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考古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旨在为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实验室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提供场所和相关服务。于是,苏锡两地一合计,决定在华东基地为苏州出土的两具木棺定制考古“方舱”。

  “对于地市级的考古项目而言,考古‘方舱’是灵活可行的。”华东基地主任、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解释道,考古“方舱”是从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中汲取的灵感,“他们是在野外就地搭建考古发掘仓,创造类似于大型实验室一样的密闭环境,我们因地制宜,希望运用同样的理念,在室内建造考古‘方舱’,来搭载地市级的考古项目。”

  6月下旬,经过多番讨论,板桥村墓葬的实验室考古方案最终落实,两具木棺由苏州运送至无锡,一座48平方米的考古“方舱”被首次启用。考古“方舱”按照木棺的规模定制,长4米、宽6米、高4米,内置空调、恒温恒湿仪、高清摄像头,还有文物保存架、冷藏冷冻设备等,并接通了上下水系统。“启用考古‘方舱’是为便于控制‘伪环境’,能够直接进行细致发掘和科学采样,采样之后再进一步做室内检测和研究深化,这也体现了当古与科技的融合。”孙明利说。

  实验室考古发掘工作有序展开,从6月至8月,苏锡两地展开深入合作——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华东基地、无锡吴都阖闾古城遗址管理处、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将两座木棺整体打包运送至华东基地;南京、常州、扬州等长三角城市的考古机构也去参加了,为此次发掘保驾护航。

  8月底,板桥村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告一段落。考古人员从两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墓葬中出土各类器物近40件套,包括漆碗、漆盘、木人俑、马俑、木梳、木筷、买地券等漆木器,青瓷粉盒、四系罐等陶瓷器,铜镜、铜耳挖、铜钱、银钗等金属器,以及漆纱冠等纺织品。此外,部分漆器上还朱书有“姚先上牢”“丁卯徐上牢”“何牢”等字样,上述铭文皆为苏州地区首次发现。

  “它不仅是苏州地区的第一个实验室考古项目,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首个跨区域合作的实验室考古项目。”孙明利向记者阐述这一项目的重大意义。

  “它是考古行业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次精彩呈现。”刘宝山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各行各业都要融入其中。这种融入,应当结合具体的工作、体现在具体的项目中,用项目来带动合作。就我们考古行业而言,板桥村墓葬实验室考古项目就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次具体实践。”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苏州和无锡因着共同的江南文化特性,联系得更为频繁和紧密。刘宝山说:“在地理位置上,两座城市互为‘邻居’,交通往来十分便利;在文化面貌上,两座城市有着十分相似的属性,双方合作往往能取得双赢的局面。就全国范围而言,江南地区的考古机构总实力较强,整体人才层次比较高,人才储备比较齐全。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江苏省内首次启用方舱考古,在全国都具有先行性,由这一个项目,也可以折射出江南这方水土的创造性。”

  江南文化静水流深,极富影响力,与周边城市合作、启用考古“方舱”,有利于苏州文博事业的发展,同时更有助于挖掘江南文化的历史纵深。

  最近,孙明利介绍了古棺考古的最新成果:“两座墓葬的年代最终被判定为五代吴越国末期,由此,我们大家可以了解到吴越国时期的江南文化是以怎样的形式展现。”

  孙明利认为,江南地区五代墓葬发现较少,此次集中发掘了埋葬于同一封土堆之下的三座五代墓葬,而且还出土了一批时代特征鲜明、地域风格显著的文物,实属难得。两座保存完好的墓葬等级虽然不高,但是棺木历经一千余年至今仍保存完好,外髹朱漆及黑彩,色泽鲜艳,较为罕见,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工艺价值。此外,先前苏州地区较少发现五代特别是吴越国时期的文物,此次发掘出土的近40件套文物中包含了20余件漆木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种类丰富,为研究江南地区五代时期的经济、文化及手工业发展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而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依托这些考古发掘资源,使江南文化释放更耀眼的光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曾言,找对表达方式很重要,“首先,我们要把这些资源挖掘研究清楚;再有,就是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推广它们,可以是多媒体的形式,也能加入‘考古盲盒’之类的新元素,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全方位地展示,总之要让大家愿意去看、去了解。”眼下,“方舱”考古作为一种新的考古技术方法,除去实验室用途之外,也将为文物的展示和宣传提供帮助。刘宝山向记者解释道:“这类精细化的考古模式,可以将原来田野考古中难以保存的文物存下来,修复以后作为展品陈列至博物馆,扩大其社会效益,对文旅融合亦能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凸显考古人的新价值。”

  现如今,在板桥村墓葬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之后,相关的保护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如出土木漆木器需进行脱水处理;出土织物亦有必要进行相关处理和保护;木棺木材还需进行树种鉴定等。

  可以想见的是,精细化考古正成为考古行业的大势所趋,考古“方舱”也将在苏州未来的考古实践中,被慢慢的变多地运用。以科技为助力,江南文化更多元、更丰富的面貌,将被更多人了解和看到。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方舱”这一源于军事领域的术语为大众所知。除了方舱医院,你知道还有专门用于考古的“方舱”吗?

  近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把从苏州工业园区板桥地块中发掘出土的两座土坑竖穴木棺墓打包,运至位于无锡市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6月23日,苏报记者随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基地,观看专门为这两座棺墓定制的考古“方舱”,见证用科学技术手段打开文物“盲盒”的神奇。据悉,这是江苏考古行业首次进行“方舱”考古。

  长4米、宽6米、高4米的考古“方舱”,外表看起来像工地上的活动板房,内部却暗藏乾坤:不仅有空调、恒温恒湿仪、高清摄像头,还有文物保存架、冷藏冷冻设备等,并接通了上下水系统。据悉,这两座考古“方舱”专门为此次发掘的两座土坑竖穴木棺墓而建。当天上午,当记者到达考古“方舱”时,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对其中一具棺椁内部进行“冲洗”。

  手拿喷水壶小心翼翼地将水喷向棺木内部,等淤积的泥沙遇水慢慢浮起后,再轻轻地用海绵吸附水和泥沙,然后再次缓缓冲洗……一套动作下来,要耗时一两分钟。

  “这两座棺墓外形为船形。从棺外发掘出的四系罐、陶器、木俑等随葬品判断,可能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墓葬,距今已有千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说,这是园区近年来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土坑竖穴木棺墓。“之所以能保存上千年,主要在于其外部包裹了一层青膏泥。”据孙明利介绍,青膏泥质地细腻,多为秦汉时期墓葬用土。

  在清淤之前,这座棺墓已经在考古“方舱”内部经历了打开包装、空气采样、棺椁上方清土、揭盖、采土样等步骤。处在考古“方舱”这一封闭的环境中,两座土坑竖穴木棺墓的情况随时处在各种采样芯片的“监控”下,方便工作人员随时调整温湿度等。考古“方舱”本质是实验室考古,类似于新冠疫情防控中使用的方舱医院。

  “考古‘方舱’使用的是一般建筑材料,优点是灵活便利,可以拆除搬走。如果有需要的话,将来,我们可能会把它搬到考古工地现场作业,逐步解决气候湿热等不利于考古发掘的问题。”项目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