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站欢迎您!恒温恒湿产品及设备生产厂家
全国咨询热线: 13689511755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作者:开云网站1970-01-01 08:00:0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紧紧围绕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稳步的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三次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明显升级,所有制结构出现重大变革,城乡和区域结构逐步趋向协调,收入分配结构打破了平均主义的传统格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在一直在优化升级中的重大调整。

  一、三次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升级,基本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1979年—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10.8%。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上升为48.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大调整,70%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当比例的人口转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体系调整最鲜明的特征。1979年—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了14.4倍,占GDP的比重由5.0%上升至5.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了12.6倍,占GDP的比重由6.6%上升至7.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了30.2倍,占GDP的比重由1.2%上升至2.3%。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形态趋势,大幅度的提升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1979—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30倍,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上升为4.4%,提高了2.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2.8倍,所占比重由2.2%上升为4.8%,提高了2.6个百分点。国际旅游收入由2.6亿美元增加到419.2亿美元,增长了160倍,世界上的排名由1980年的34位上升至第5位。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6.1亿人次和7770.6亿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4.8倍和44.7倍。

  二、农业内部结构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了由以粮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

  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显而易见地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明显提高。种植业由1978年的80%下降为2007年的50.4%。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3.4%、15%和1.6%变为2007年的3.8%、33.0%和9.1%。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棉、油、糖、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

  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72.3%、61.6%、47.1%和70.3%。农业生产更看重生态产品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林业生产方面,全面启动水土保持工程,既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生态效益,努力实现山川秀美。在渔业方面,精养以及高的附加价值海淡水产品养殖得到大力发展。

  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国已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

  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7万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

  三、工业经济结构明显升级,基本实现由技术上的含金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

  传统工业的改造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淘汰落后等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纺织、能源、冶金等传统产业体系调整与升级。重大技术装备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共有企业21517家,增加值1162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分别比1995年提高3和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0年的3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478.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91.4%,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1.5%提高到28.6%。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字控制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逐步进入一个由大变强的历史性阶段。

  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许多产品从无到有或由少变多。通信设施、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5年的2.9%提高到2007年的9.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比从0.8%提高到1.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从4.5%提高到6.7%。家用冰箱、空调器、洗衣机、汽车、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手持机等许多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供应方。2007年,汽车产量达到889万辆,是1978年的59.6倍;彩色电视机产量达到8478.0万台,而1978年仅为0.4万台。

  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发展的转变

  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慢慢地加强。随着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逐步从制造业、纺织业等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2007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数仅占6.1%,工业总产值占29.5%;集体公司数占3.9%,工业总产值占2.5%。

  尽管国有公司数所占比重会降低,但从总体规模和经营效益来看,对整体经济的控制力与影响力逐渐增强。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公司资产合计15818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4.8%,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122617亿元,占30.7%;实现利润10795亿元,占39.8%;应缴增值税5951亿元,占43.6%。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热力、煤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公有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慢慢的变大的作用。从数量看,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0.8倍和39.1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公司数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数的90%。从产值看,2007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从就业上看,2007年,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仅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4.3%。在投资领域、流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也相当活跃。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30年来,我国城市数量持续增长,城市体系和功能逐渐完备。1978年至2007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55个。其中,市辖区人口200万人以上的城市由10个增加至36个;100万至200万人的城市由19个增加至83个;50万至100万人的城市由35个增加至118个。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总人口增长了2.44倍,乡村总人口减少了7.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7年的44.94%,提高了27.02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9个百分点。

  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慢慢地加强。1978年—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从9514万人增加到29350万人,年均增加66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

  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2007年末,全国已有2448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7.3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正在慢慢地形成,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慢慢地改变,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稳步推进。

  六、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实现了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

  2007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55.2%,比1978年上升了11.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5.9%,比1978年上升了17.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国89%,比1978年上升了14.6个百分点。在实现经济迅速增加的同时,东部地区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对其他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中西部及东北三省经济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生产总值看,到2007年,中部地区GDP平均增长11.3%,西部地区增长11.4%,东北三省增长11.3%。中部与东部GDP增速差距由1999年的2.0个百分点缩小到2007年的0.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由1.9个百分点缩小到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由1999年慢2.6个百分点转为快0.2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1999年—2007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4.0%,西部地区为22.9%,东北三省为24.8%,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5.1、4.0、4.9个百分点。

  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支出由2002年的149.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0.1亿元。

  七、分配结构明显调整,基本实现了由平均主义突出、收入渠道单一向以劳动报酬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的方法并存的转变

  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所得均呈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22亿元,增长了44.3倍。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利润从1978年的59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7155亿元,增长了44.3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了6.5倍和6.3倍。

  2007年,在城镇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6%,比1990年下降了7.2个百分点。个体经营劳动净收入占6.3%,比1990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2.3%,比1990年提高1.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22.7%,比1990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30年来,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范围和领域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