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站欢迎您!恒温恒湿产品及设备生产厂家
全国咨询热线: 13689511755

百年北疆续写精彩华章(图)

百年北疆续写精彩华章(图)

作者:开云网站1970-01-01 08:00:00

  它,从历史深处走来,载百年记忆。红砖绿门诉说着过往岁月,丰富藏品记载着时代变迁。它,位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内,浸润高校文化,阅历百年沧桑。它在唤醒城市记忆的同时,留存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它,就是北疆博物院。近年来,北疆博物院建筑群的系列保护与开发,系统、全面展示了该馆的藏品特色、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传承了北疆博物院的科学精神,彰显了天津的城市魅力。近日,该馆完成馆藏1.4万余册图书及所有文物资料数字化项目的收尾工作,百年老馆正在新时代向世人展示着新风采。

  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目前也是天津自然博物馆旧址展示区,由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于1914年来华创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馆”。北疆博物院由主体建筑(北楼、陈列室、南楼)和附属建筑(桑志华旧居、天津工商学院旧址建筑群21号楼)组成。北楼、陈列室与南楼连接形成一座“工”字形建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完好保存至今的百年博物馆,被称为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20余万件,其中许多藏品都为世界独有。

  走进北楼大门,映入眼帘的巨大师氏剑齿象头骨及下颚化石,已静静在此“守候”80余年。“北疆博物院北楼的两层复原了当年的格局,展出了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动物学与植物学藏品近两万件。”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张彩欣介绍,这中间还包括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北泥河湾及山西榆社四大地区发掘的古哺乳动物化石,诸如披毛犀、野驴骨架等珍贵藏品。第一件旧石器——石英岩石核、第一件古人类化石——河套人牙、第一批“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模型……北疆博物院的科考发现开创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旧石器时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先河,也奠定了北疆博物院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在北疆博物院南楼,以桑志华在华科考历程为主线,设计了“北疆博物院科学考察历程展”,同时全面复原图书室、实验室和古生物库房等功能区,真实完整复原了当时的科研场景,展现了桑志华及其团队在科考历程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

  “北疆博物院桑志华旧居展览”展出各类文物30余件、图书资料280余册。展览既展示了创建人桑志华如何筹划、建设、管理、宣传、展示北疆博物院,也展示了在北疆博物院工作过的科学家德日进怎么样做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

  北疆博物院从建筑本体到珍贵藏品都面临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现实课题。

  北疆博物院馆藏各类图书1.4万余册、地图900余张以及各类印版等文献资料,共计1.9万余件(套)。馆藏的图书涉及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等20多个学科。

  为保护好这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提高对北疆文物的利用与研究,天津自然博物馆于2021年启动《北疆博物院珍贵藏品数字化保护》项目,近期完成收尾工作。

  北疆博物院于2016年重新开放后,着手对文献资料做保护,组建图书、地图等古籍资料保护团队,对北疆博物院馆藏1.4万余册图书及900余张地图资料做保护。近期,该馆完成了馆藏所有图书、地图以及各类印版文献资料的扫描、复制等数字化工作,确保对原始文献、古籍、图纸、照片等资料的有效保护。

  “在数字化保护之前,文物保护与利用是相对立的。想要保护好文物,就要减少接触,让文物在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环境中静置。”该馆信息资料部副主任张洪涛说,“数字化保护解决了这一难题。数字化后的文物原件,按文物预防性保护要求,收藏在库房内,无必要不翻动,所有数字资源全都平台化,工作人员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查阅,直接用于科研、展览及社教活动中,既提高了文物内容的挖掘与利用,也减少了文物本体的损伤。”

  “北疆博物院有很多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和动植物标本,除了定期开展馆内环境消杀、防虫和藏品维护等工作,还要加大保护力度,使这些珍贵藏品永续传承,为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藏品基础。”该馆文保技术部主任覃雪波说,“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环境对文物的伤害,我们更换了部分展柜。这些恒湿展柜能调节展柜内的湿度,同时还有净化功能,能去除一些有害化学气体。这样,展柜内的环境达到文物保存环境的洁净和稳定要求,有利于藏品保存。这是北疆博物院百年来首次启用这种展柜,极大提升了藏品的保护水平。”

  今年6月10日,天津自然博物馆与天津外国语大学举行“天津工商学院旧址建筑群21号楼交接仪式”,21号楼正式回归。该楼建造时间为1922年以前,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它曾是北疆博物院、工商学院外籍专家工作居住地,是天津“小洋楼”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天津近现代“名人名居”文化的核心体现之一,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办公、旅游等及其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2021年9月,北疆博物院启动了21号楼第一期修缮工程。工程负责人王景璋和记者说:“我们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该建筑做全面抗震加固修缮,最大限度延续其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为后续的使用奠定基础。目前第一期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第二期工程正在申请资金。待修缮完成后,该楼内部将作为展室使用,便于观众多层次、全方位地进一步探索北疆故事、科学文化价值及精神内涵。”

  为了更好地宣传、阐释和研究北疆博物院,让优秀历史背景和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该馆充分的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利用自身优势推出“北疆小小讲解员”“小小研究员—北疆科考营”“桑志华的科学推理社”“博物馆奇妙夜”等一系列科普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近期,该馆正在策划“小小博物学家养成记”活动之北疆特辑,将桑志华在中国北方25年的科考历程立体化展现,从地理、历史、几何、艺术等方面入手,设计4次不同课程,力求深入挖掘科学家求真求实的初心以及执着无悔的精神。活动将充分的利用动物实验室、昆虫实验室、图书室、古生物库房、桑志华故居等实景展区,同时在内容上汇集多领域专业相关知识。该馆科普宣教部副主任吕丽说:“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北疆博物院优势,以古生物学、昆虫学、地质学等多方面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力求将‘北疆人’的科学精神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榜样的力量。”

  近年来,《走进北疆博物院》《〈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手绘线路图研究》(第一册)等图书的出版,不仅对博物馆业内人士研究中国博物馆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公众进一步探索北疆博物院及中国自然博物馆发展的一座桥梁。

  百年北疆,风采依旧。明年,是北疆博物院建馆110周年,也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为加强中法文化交流,传承历史文脉,弘扬科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该馆正在策划一系列活动。张彩欣说:“明年,我们将推出主题展览、纪念大会、图书出版、藏品捐赠和学术会议等活动,还将成立中国百年自然科学博物馆联盟,向公众更全面地展示和阐释北疆博物院,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来,了解它,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