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站欢迎您!恒温恒湿产品及设备生产厂家
全国咨询热线: 13689511755

张存泰:从血管中寻找长寿密码

张存泰:从血管中寻找长寿密码

作者:开云网站1970-01-01 08:00:00

  同济医院综合医疗楼5楼,张存泰的办公室常常是整层中最后熄灯的。白天查房、看完门诊,夜晚他埋头凝神静思学科发展、科研课题。自2007年他在事业巅峰期,从热门的心血管内科转到薄弱的老年医学科,保持这般“创业者”状态已经17年。

  “老年医学科不是在专科治不好病来养老送终的地方。”紧跟老年群体健康需求出发,他从身体的生命通道——血管出发,在科研盲区探索血管早衰的规律,主笔撰写全球第一部《血管衰老临床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8)》。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老年医学科见到他时,他刚从海南参加完2023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血管衰老论坛回来。今年5月20日,标准化血管健康管理中心(以下简称VMC)全国总中心在同济医院落成。半年间,全国已有百余家医院陆续组团来学习,纷纷开工建设VMC区域中心。

  “一张守护中国人的血管健康的四级管理网络正在徐徐铺开。”谈起心中愿景,他的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1979年,年仅16岁的张存泰考上大学。想读机械工程,结果被医学系录取。他笑称:“我是被命运选择当了医生。”毕业后,他选择心血管方向的理由很简单:“医生的职业落到实处是救人,那时候(20世纪80年代),心血管疾病慢慢的变成了居民的主要死因。”

  从同济医科大学(现华科大同济医学院)硕士毕业后,张存泰边工作边读完博士学位,用20多年的时间攀上国内心血管领域的高峰,治愈多例心血管疑难杂症,还创建了全国排名前十的电生理实验室。他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的人生会跟老年医学科紧密相连。

  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44亿。老年人群的各类问题尤其是健康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老年病人以心血管、高血压等疾病为主。”老年医学科护士长王玫回忆,“当时科室亟须补充人才,尤其是心血管方面的人才。”在心血管领域业务能力过硬、组织能力强的张存泰被院领导鼓励来老年医学科任副主任。

  “中年转换赛道,就像另选树干,在旧有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转爬新树干的难度也越大。”张存泰坦言,“我最开始是不愿意的,舍不得电生理实验室,一针一线都是我的心血。当时老年医学科患者少,很多人倾向于去专科专病专治。”

  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陶军教授是张存泰的老同学。他认为,转科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在新的学科中能不能找到有特色的突破口,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创立学科平台。

  对此,张存泰团队最初成员、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阮磊有个生动的比方,“这好像,原来你是‘开飞机’,现在要去‘开坦克’”。

  “如果能寻找到一个研究方向,既不脱离心血管专业,又跟老年医学相关联,那将真正有益于庞大的老年群体。”怀着“事虽难做则必成”的信条,2007年,张存泰放下积累的成就,来到老年医学科任副主任。

  2010年,张存泰带领团队开始研究血管衰老。他和记者说,血管衰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一直以来没有大家公认的血管老化标记物。“中国老年人口众多,我们大家可以根据中国人的特征,找到适合中国人的血管衰老标记物,建立统一规范的诊疗、数据管理和研究平台,将有助于提前筛查出高危人群,延缓血管衰老可以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生。”

  最初的团队,加上张存泰带的研究生仅5人,技术薄弱。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彧说:“每每大家泄气的时候,需要具备强大领导力的一个人,告诉我们这个方向是值得做下去的,张主任就是那个主心骨。”

  2020年,团队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资助,这是“十三五”期间科技部首次推出的、以老年医学为核心、资助强度最大的国家级项目。张存泰直言,这也是让他压力最大的一次挑战。“当时申请其实心里面没有底的。想让我们的研究列入国家计划,最终真正落地应用到临床,还是比较难的。”

  张存泰组织团队撰写申请标书和研究方案,经过团队三个月反复打磨,方案终于成型。

  2020年的夏天武汉特别热,会议室里,大家额头上冒着细密的汗珠。张存泰非常坚定地说:“我们的研究基础非常好,团队的组成也很棒,如何组织好答辩是关键,今晚我们就坐在这里一项一项来捋。不到最后一秒决不能放弃,要尽最大的努力。”

  刘彧清晰地记得,那天从下午4时到晚上10时,张存泰带着他们一段一段改。第二天一早又和大家坐在一起,继续一条一条地过,团队准备了20多个问题,打印了满满6页纸。

  今年3月,国内第一个以老年医学科牵头的“血管衰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落户同济医院。11月9日,同济医院牵头制定的《血管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2023)》发布,明确了评估个体血管衰老程度(现在有多老)、血管衰老速度(衰老有多快)和预测血管衰老相关疾病风险(距离疾病有多远)等临床问题,为防治血管老化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对研究我国人群血管老化的机制、推动中国血管衰老标志物研究指南的建立和应用、提高我国老年血管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与了该共识撰写的陶军教授感慨:“围绕血管衰老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张存泰教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6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8.9%。

  相较于国外的血管衰老干预方案研究仍停留在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阶段,张存泰作为首席专家推进的中国血管衰老研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阶段。“我们所研究的一切成果最后都要能够反馈和服务于病人,基于国人的特征发现的血管老化血浆标记物、评估机制,更要应用到临床,推广到基层医院,让中国老百姓获益。”他如是说。为此,他从不曾停下研究和学习的脚步。

  老年医学科的研究生都知道,每个周二是研究生开会集中学习的日子,也是张存泰的“过午不食日”。那一天下午,张存泰有知名专家门诊。从下午两点半开始,三个半小时他要看15位左右的病人,每位病人都带着厚厚一叠病历和化验单,有的病人还带来写满一页纸的问题。他耐心细致地一一问诊,为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看完门诊他立即“无缝连接”,从门诊楼疾行到800米外的综合楼,赶去参加下午6时的学习组会。“只要在武汉,张教授雷打不动地都会参加学习会。他总也顾不上吃饭,就直奔会议室。”提及于此,学生邓晨心敬佩中带着几分心疼。

  今年4月,张存泰年满60岁,迎来自己的“银龄时代”。但在陶军印象里,张存泰忙起工作来仍像当年一起读研究生时,那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一样没日没夜。

  5月20日,标准化血管衰老管理中心(以下简称VMC)全国总中心在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正式落成。11月2日,全国第一个VMC区域中心在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建成。张存泰介绍,建设VMC全国总中心、区域中心、县域中心、基层中心四级管理体系,最终目的是建设标准化的血管衰老管理平台,建立血管相关疾病的全国大数据库,助力科研和临床成果转化。

  半年来,全国已有海南省人民医院等百余家医院申报建设VMC区域中心,多家医院院长带队组团来学习。张存泰及其团队正立足湖北,辐射全国,为铺就更广的“老年血管健康网”步履不停。“老而无病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我们现在是在建基铺路,希望5年内,在国内建成500—1000家标准化血管健康管理中心。”张存泰笑称,“从年龄上来看我是老年人了,但在老年医学领域我还年轻,想做的事还有很多。”

  同济医院综合医疗楼5楼,张存泰的办公室常常是整层中最后熄灯的。白天查房、看完门诊,夜晚他埋头凝神静思学科发展、科研课题。自2007年他在事业巅峰期,从热门的心血管内科转到薄弱的老年医学科,保持这般“创业者”状态已经17年。

  “老年医学科不是在专科治不好病来养老送终的地方。”紧跟老年群体健康需求出发,他从身体的生命通道——血管出发,在科研盲区探索血管早衰的规律,主笔撰写全球第一部《血管衰老临床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8)》。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老年医学科见到他时,他刚从海南参加完2023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血管衰老论坛回来。今年5月20日,标准化血管健康管理中心(以下简称VMC)全国总中心在同济医院落成。半年间,全国已有百余家医院陆续组团来学习,纷纷开工建设VMC区域中心。

  “一张守护中国人的血管健康的四级管理网络正在徐徐铺开。”谈起心中愿景,他的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1979年,年仅16岁的张存泰考上大学。想读机械工程,结果被医学系录取。他笑称:“我是被命运选择当了医生。”毕业后,他选择心血管方向的理由很简单:“医生的职业落到实处是救人,那时候(20世纪80年代),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

  从同济医科大学(现华科大同济医学院)硕士毕业后,张存泰边工作边读完博士学位,用20多年的时间攀上国内心血管领域的高峰,治愈多例心血管疑难杂症,还创建了全国排名前十的电生理实验室。他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的人生会跟老年医学科紧密相连。

  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44亿。老年人群的各类问题尤其是健康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老年病人以心血管、高血压等疾病为主。”老年医学科护士长王玫回忆,“当时科室亟须补充人才,尤其是心血管方面的人才。”在心血管领域业务能力过硬、组织能力强的张存泰被院领导鼓励来老年医学科任副主任。

  “中年转换赛道,就像另选树干,在旧有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转爬新树干的难度也越大。”张存泰坦言,“我最开始是不愿意的,舍不得电生理实验室,一针一线都是我的心血。当时老年医学科患者少,很多人倾向于去专科专病专治。”

  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陶军教授是张存泰的老同学。他认为,转科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在新的学科中能不能找到有特色的突破口,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创立学科平台。

  对此,张存泰团队最初成员、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阮磊有个生动的比方,“这好像,原来你是‘开飞机’,现在要去‘开坦克’”。

  “如果能寻找到一个研究方向,既不脱离心血管专业,又跟老年医学相关联,那将真正有益于庞大的老年群体。”怀着“事虽难做则必成”的信条,2007年,张存泰放下积累的成就,来到老年医学科任副主任。

  2010年,张存泰带领团队开始研究血管衰老。他告诉记者,血管衰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一直以来没有大家公认的血管老化标记物。“中国老年人口众多,我们能够准确的通过中国人的特征,找到符合中国人的血管衰老标记物,建立统一规范的诊疗、数据管理和研究平台,将有利于提前筛查出高危人群,延缓血管衰老能够大大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生。”

  最初的团队,加上张存泰带的研究生仅5人,技术薄弱。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彧说:“每每大家泄气的时候,需要具备强大领导力的一个人,告诉我们这个方向是值得做下去的,张主任就是那个主心骨。”

  2020年,团队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资助,这是“十三五”期间科技部首次推出的、以老年医学为核心、资助强度最大的国家级项目。张存泰直言,这也是让他压力最大的一次挑战。“当时申请其实心里面没有底的。想让我们的研究列入国家计划,最终真正落地应用到临床,还是比较难的。”

  张存泰组织团队撰写申请标书和研究方案,经过团队三个月反复打磨,方案终于成型。

  2020年的夏天武汉特别热,会议室里,大家额头上冒着细密的汗珠。张存泰非常坚定地说:“我们的研究基础非常好,团队的组成也很棒,如何组织好答辩是关键,今晚我们就坐在这里一项一项来捋。不到最后一秒决不能放弃,要尽最大的努力。”

  刘彧清晰地记得,那天从下午4时到晚上10时,张存泰带着他们一段一段改。第二天一早又和大家坐在一起,继续一条一条地过,团队准备了20多个问题,打印了满满6页纸。

  今年3月,国内第一个以老年医学科牵头的“血管衰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落户同济医院。11月9日,同济医院牵头制定的《血管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2023)》发布,明确了评估个体血管衰老程度(现在有多老)、血管衰老速度(衰老有多快)和预测血管衰老相关疾病风险(距离疾病有多远)等临床问题,为防治血管老化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对研究我国人群血管老化的机制、推动中国血管衰老标志物研究指南的建立和应用、提高我国老年血管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与了该共识撰写的陶军教授感慨:“围绕血管衰老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张存泰教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6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8.9%。

  相较于国外的血管衰老干预方案研究仍停留在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阶段,张存泰作为首席专家推进的中国血管衰老研究已确定进入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阶段。“我们所研究的一切成果最后都要能够反馈和服务于病人,基于国人的特征发现的血管老化血浆标记物、评估机制,更要应用到临床,推广到基层医院,让中国老百姓获益。”他如是说。为此,他从不曾停下研究和学习的脚步。

  老年医学科的研究生都知道,每个周二是研究生开会集中学习的日子,也是张存泰的“过午不食日”。那一天下午,张存泰有知名专家门诊。从下午两点半开始,三个半小时他要看15位左右的病人,每位病人都带着厚厚一叠病历和化验单,有的病人还带来写满一页纸的问题。他耐心细致地一一问诊,为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看完门诊他立即“无缝连接”,从门诊楼疾行到800米外的综合楼,赶去参加下午6时的学习组会。“只要在武汉,张教授雷打不动地都会参加学习会。他总也顾不上吃饭,就直奔会议室。”提及于此,学生邓晨心敬佩中带着几分心疼。

  今年4月,张存泰年满60岁,迎来自己的“银龄时代”。但在陶军印象里,张存泰忙起工作来仍像当年一起读研究生时,那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一样没日没夜。

  5月20日,标准化血管衰老管理中心(以下简称VMC)全国总中心在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正式落成。11月2日,全国第一个VMC区域中心在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建成。张存泰介绍,建设VMC全国总中心、区域中心、县域中心、基层中心四级管理体系,最终目的是建设标准化的血管衰老管理平台,建立血管相关疾病的全国大数据库,助力科研和临床成果转化。

  半年来,全国已有海南省人民医院等百余家医院申报建设VMC区域中心,多家医院院长带队组团来学习。张存泰及其团队正立足湖北,辐射全国,为铺就更广的“老年血管健康网”步履不停。“老而无病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我们现在是在建基铺路,希望5年内,在国内建成500—1000家标准化血管健康管理中心。”张存泰笑称,“从年龄上来看我是老年人了,但在老年医学领域我还年轻,想做的事还有很多。”

  长 江 日 报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