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站欢迎您!恒温恒湿产品及设备生产厂家
全国咨询热线: 13689511755

带娃去博物馆渐成风气什么才是展馆正确的打开方式?

带娃去博物馆渐成风气什么才是展馆正确的打开方式?

作者:开云网站时间:1970-01-01 08:00:00

  上海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之夜”,上海博物馆“哈有劲——行走上海”的暴走活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DIY寻宝小潜艇”……上个月,配合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上海104家博物馆除了免费开放之外,还推出了一系列特别活动,吸引了大量家长和学生踊跃参加。下个月,暑假来临,沪上各大博物馆又将推出各种有趣又好玩的活动。本报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上海几家综合和专业博物馆,探寻博物馆在教育中扮演的新角色,也为家长讨来了博物馆“参观法则”。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时报记者遇到了来自南京的何媛一家。何媛今年5岁半,这是她第一次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何媛的妈妈和记者说,这次他们来上海,没有给女儿安排热门景点,而是把周末两天时间完全贡献给了博物馆。昨天,他们已参观了上海科技馆,一家人收获满满。今天,他们带女儿来参观自然博物馆。相比于热门景点,何媛的父母都认为,参观博物馆对女儿来说更有教育意义。“在南京我们也会带孩子去博物馆,虽然孩子年龄还小,有些知识消化不了,但只要经常去,总能学到点东西。”她还和记者说,这次的博物馆之行是同事推荐的,现在,博物馆慢慢的变成了不少家长带孩子游玩的首选目的地。

  在上海林林总总的博物馆中,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人气一直很高,特别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每到周末,这里就成了孩子的海洋。周日早上八点四十分,在地铁13号线自然博物馆站内,记者看到许多赶早带着孩子来逛博物馆的家长,进入馆内,来参观的家长和孩子更是熙熙攘攘。在“生命长河”展厅中,漂浮在空中的海洋生物:水母、乌贼、鲨鱼,还有长达35米的蓝鲸和陆地上各种鸟类、哺乳动物组成了一片奇特的生命乐园。孩子们站在巨大的标本模型面前,惊讶得挪不动步子。年龄大些的孩子拿着儿童专用的导览仪听得津津有味,年龄小些的孩子则模仿着猛兽的姿态,一个个笑得东倒西歪。还有一些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古地层间颠颠地跑来跑去,自得其乐。博物馆内,孩子们最爱的动物明星非“暴龙”莫属。对这个生于白垩纪,张牙舞爪,还会发出震耳吼声的大家伙,孩子们又爱又怕。许多男孩子都会忍不住遮住眼睛,却又舍不得离开,于是只能从指缝里偷看,一看就入了定。跟着爸爸前来,还在读一年级的李琳小朋友是个标准的“女汉子”,暴龙和人类头骨是她的最爱。李琳一点都不觉得它们吓人,相反,她觉得它们“很好看”。上海自然博物馆32200平方米的面积,11000余件展品共同构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而在东安路地铁站附近的枫林路上,坐落着一座小而精的专业博物馆——上海昆虫博物馆。和其他独门独户的博物馆不同,这座博物馆藏身于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院内。说它“小”,是因为它只占了一栋楼的2层,拥有包括序厅在内的五个展厅;说它“精”,则源于它的历史和背后的库存量。据馆长殷海生介绍,这个完全由科研人员筹备完成的博物馆从历史渊源上来说,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博物院——1869年由法国耶稣会建立的徐家汇博物院。上海昆虫博物馆大部分的标本和藏品都继承于此。受制于场馆面积,昆虫博物馆的展品仅有2000多件,但储备量却着实惊人,博物馆拥有一个115万件标本藏品的后备库,其中还包括1890年代和1930年代存下来的珍品。正是这个庞大的后援团,让上海昆虫博物馆在如此小的体量下,每年依然能吸引10万人次的学生和家长。

  进入昆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脚下随处可见的昆虫标识。沿着昆虫指引的方向,参观者将穿越昆虫的生命长廊,观赏到各式各样的昆虫标本。南美“闪客”海伦娜闪蝶是展区内当之无愧的“名贵蝶王”,此前,有新闻媒体报道称,这款蝴蝶标本拍卖价值高达36万元人民币。其美丽的外表惹得不少孩子驻足欣赏。殷海生还和记者说,随着通信科技的发展,家庭的参观方式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发生了改变,现在的家庭更喜欢“组团”参观,而非“单独行动”。“抱团”的方式不仅给孩子带来了玩伴,还可以联络家长之间的感情。殷海生说,每到周末,都能在博物馆内看到成团出行的家庭。

  上海玻璃博物馆虽然远在宝山,但依然十分热门。前身为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的上海玻璃博物馆自然到处离不开玻璃。在博物馆的广场上,“上海玻璃博物馆”这几个大字背后就装满了镜子。玻璃在馆内更是随处可见,在灯光的映照下,博物馆更像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水晶宫。博物馆不仅对玻璃的历史和制作的步骤进行了展示,还收藏了许多玻璃艺术品。参观者能欣赏到玻璃制成的海螺、珊瑚,还能观赏到一辆玻璃制成的自行车。据馆长张琳介绍,博物馆由18个展厅和场馆组成,每个场馆以数字标记,场馆之间或以长廊联通,或独立成馆,错落于园区内。如今,馆内共有展品1300多件,每年的人流量大约为20万人次。

  更为独特的是,这里还拥有全国第一家专门为儿童建立的儿童玻璃博物馆。该馆专门为儿童量身定制,一切都是迷你版的,场馆内也充满了玩得很开心的小朋友。爸爸和妈妈一旦进入儿童博物馆,就会感觉自己走进了小人国,变成了巨人。也正因为如此,上海玻璃博物馆在参观人群的构成上,儿童和青少年占据了半壁江山,专门面向儿童设计的展品也达到了150件,占11%。

  上海各大博物馆日渐火热的背后,是博物馆工作者的一份努力和辛劳,随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本身也在努力转型,寻求新的交互方式。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对现代博物馆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冷冰冰、单一化的展览型博物馆已经过时。“博物馆应该成为每个参观者终身教育的场所,要能满足多种年龄层次的需求。它的功能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方面,而应该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构成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理念的关照下,他抓住儿童爱“玩”的心理,邀请德国专业团队,设计了儿童玻璃博物馆。“要让孩子们通过玩的方式,认识什么是玻璃,而不是进行枯燥的知识灌输。”在儿童玻璃博物馆中,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是能够“玩”的。每个孩子在参观之前都会收到一份特制的导览图,小朋友能够最终靠完成导览图中的任务获得礼品。为得到通关礼物,小朋友们铆足了劲,馆内随处可见弯着腰,仰着头,在各处寻找26个字母的小朋友,也有趴在展台上仔仔细细地观察展柜中可爱动物玻璃制品的,还有在哈哈镜前叉着腰,表情搞怪的小男生。同时,孩子们还能通过玩拼图、看潜望镜来获得关于玻璃的直观感受,通过推开一扇扇小门,获得与玻璃相关的知识。在儿童玻璃博物馆的展厅一层,参观者还能看到奇形怪状,充满想象力的玻璃艺术品。据张琳介绍,这些作品都出自4~12岁的小朋友之手。每一年博物馆会面向社会儿童征集绘画,挑选其中最独特的部分,邀请美国玻璃艺术家将孩子们的绘画制成3D玻璃艺术品。在他看来,将孩子的作品从平面转向3D,也是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护的一种方式。同样火爆的还有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化石挖掘”项目。由于不接受微信预约,家长们需要到馆内领取预约券,许多家长一大早就带着孩子赶到馆内“抢”票子。一位妈妈和记者说,他们当天上午9点一刻就到了博物馆,一路小跑进来就为抢“化石挖掘”的预约券。她和记者说,女儿甜甜年龄太小,对博物馆内的很多知识都理解不了,但却很喜欢“化石挖掘”。甜甜说,她觉得穿着特制“工作服”在坑道内挖掘“化石”特别有趣。她还特骄傲地告诉妈妈,自己挖到了一块“恐龙化石”。而博物馆另一大热门展点——活体养殖区的触摸活动处,排队的人群一直都不见减少。

  尽管从数据上来看,博物馆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回报,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却表示,在好看的数据下,博物馆依然面临着挑战。如何让孩子,尤其是青少年喜欢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依然是当前面对的重要难题。上海自然博物馆曾对各类人群的参观时间做过跟踪调研,结果显示,在各类参观群体中,学生,尤其是初高中生的参观时间最短。记者在走访时也发现,即便是在周末,也特别难找到初中、高中生的身影。对于这一现象,顾洁燕认为,一方面,青少年繁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丧失了来博物馆的时间和兴趣;另一方面,青少年中都会存在一种“任务心理”,认为参观博物馆仅仅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一切与学业无关的知识都毫不关心,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学生们的参观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法真正有所得。

  为了吸引更加多的青少年到博物馆中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馆校合作项目。去年一年,自然博物馆就与127所中小学学校签订了共建协议,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推出了不同的项目。博物馆还进行了一项新的尝试,邀请高中生参与到博物馆的讲解活动中。“青少年科学诠释者”是一个针对高中生的项目,通过职业化的培训方式,高中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成为一个合格的讲解员。在第一期活动中,有178名学生参加,同学们需要独立查阅资料,思考解说方式,写作解说词和完成解说工作,教育人员只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项目完成后,接近一半的学生报名成为志愿者。能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博物馆的参观者听,他们都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有别于其他博物馆努力把孩子和家长“请进来”,上海昆虫博物馆做得更多的是让自己“走出去”。“受制于场馆面积,博物馆很多活动都开展不了”,馆长殷海生无奈地说。对于上海昆虫博物馆来说,“走出去”不仅是带着讲座、课程去学校,而且也可带着“展厅”进校园。得益于115万昆虫标本的收藏,从2013年底开始,昆虫博物馆就将场馆内替换下来的展品进行再创作。将标本、铭牌和解释牌装进小盒子里,免费送进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展览。学校和博物馆签署协议之后,只需要出示场地,就可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实现校内微型昆虫展厅的建构。这一个项目从2013年底推出以来,获得了学校的欢迎,展览的档期一直排得满满的。

  除此之外,自然博物馆还积极地走入大自然。自然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夏令营活动一直以来都在遭遇家长的“秒杀”。许多家长守着闹钟,在电脑前分秒必争,生怕孩子赶不上这一期的夏令营活动。每一年,博物馆都会邀请植物学和天文学相关研究人员,和昆虫学的研究人员一起带孩子们看花鸟,看星空,将孩子们引领到真实的生态中,与自然相处。殷海生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生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孩子带来新的思考方式。

  博物馆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但在如何参观博物馆的问题上,家长仍然有自己的烦恼。一位林姓家长和记者说,对他而言,参观博物馆最大的困难在于自己缺乏相关的知识。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对于博物馆的展品他自己并不感兴趣,很多东西也没法跟孩子解释,这让他觉得很无措,逛一天下来其实感觉收获不大。也有家长表示,现在博物馆的体量慢慢的变大,如果每个展馆都看的话,一天下来连大人都觉得吃不消,孩子更是很快就觉得累了。家长们虽然都认为参观博物馆对孩子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但对如何参观博物馆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疑惑。

  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也发现,在参观过程中,许多家长往往要求孩子从头看到尾。“这其实是一种机械记忆,参观效率非常低。”他认为,这样的形式看似能学到很多东西,但都属于浅层记忆,睡一觉可能就忘光了。“其实孩子每次来博物馆只要记住一种昆虫就足够了。”若孩子对昆虫感兴趣,在不断重复参观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所积累。殷海生还分享了自己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经验。他一直觉得在旅行中,“参观当地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最好的方式。”他通常会让孩子在旅行前做一些功课,让孩子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知识。有了知识的铺垫,孩子才能真正将博物馆中的展品与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联系起来,在观摩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获得自己的理解。“去博物馆参观,重要的不是记住知识,而是看到展品背后的历史人文,看到与展品相连的更大的世界。”

  对于年龄更小的孩子而言,顾洁燕认为,家长的第一个任务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参观环境,不要约束孩子,让孩子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要给孩子自主决定的权利,让他们都觉得博物馆是一个无拘无束的地方,这样才可以建立起孩子与博物馆的感情。”当然,家长可以适当介入孩子的参观过程,让孩子在参观之前做一个参观计划,设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围绕这个计划进行参观、浏览。家长的引导最终是要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小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顾洁燕认为:“博物馆和传统课堂的不同在于,学校通过课本和黑板传递知识,博物馆是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来传授知识。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书,但这本书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不是让你读书,参观的过程也并不一定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你可以完全自主去探索,完成学习,获得学习能力。”

  另外,家长们在参观博物馆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向博物馆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寻求帮助。查看博物馆有哪些专业的服务和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孩子完成他们的目标,完善参观过程。除此以外,上海自然博物馆还特别开展了针对家长、老师的培训班。“让孩子更好地参观博物馆应该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如果单纯依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力量是远远不足的。”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而且敏感的群体,一直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他们处于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对于世界,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然而,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又是不完善、不稳定的。未成年的孩子将来的方向还没有确定,他们的兴趣点也是多种多样,极具个性的。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张琳认为,家长不需要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应该是一件轻松的事,不需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他们自然会获得启发,看到你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而不局限于记住知识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没必要因为家长喜欢什么,孩子就喜欢什么。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将博物馆作为艺术熏陶、认识世界的场地,而不单单是作为一个知识性的场所。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会主动获取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