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站欢迎您!恒温恒湿产品及设备生产厂家
全国咨询热线: 13689511755

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31日 宁波)

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31日 宁波)

作者:开云网站1970-01-01 08:00:00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国家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芜湖要在百舸争流中脱颖而出,必须彻底打破守成、僵化、刻板的惯性思维桎梏,彻底摆脱三线城市自我定位的拘囿,彻底转变拼成本、拼政策、拼要素的传统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思维方法、话语体系、行为习惯,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部署,围绕未来五年“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的总要求,进一步精准施策、聚焦发力,形成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打法、战法、步法,力争产业层级、融通层级、公共服务层级、人才层级、创新层级不断取得新突破,城市层级不断的提高,努力让每一位市民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事业增值、财富增值、智力增值、健康增值、情感增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持续增值型城市。

  做好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五个增强、五个走在前列”和“六个现代化芜湖”的目标要求,坚持发展目标对标全国前50强、发展模式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不断的提高“五个层级”,着力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提高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同步,城乡收入比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单位GDP能耗降幅和碳排放降幅、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紧跟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形势,进一步坚定放手发展、创新发展的信心决心,推进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良性互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实施“服务赋能”专项行动,出台稳岗留工、企业“开门红”“全年红”等稳岗纾困政策,升级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真正让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实施民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五年倍增计划,力争10家企业进入省非公有制企业营收100强。推深做实“1%工作法”,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逐步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节约企业接电费用。重塑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健全普惠性小微企业、科创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新增政银担100亿元,信用贷余额超610亿元。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扩内需,纵深推进有效投资攻坚行动,用足用快开放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专项债券,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617个、计划投资2118亿元,市级政府性投资提高12%以上。开工建设长江南路快速化、通江大道快速化改造、G329市区江北段、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青少年体育运动中心等项目,建成奇瑞超级二工厂、芜湖长江大桥升级改造、珩琅山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支持民营经济方式,放大政策贴息撬动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促进消费持续回暖。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多措并举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开展“徽动消费·生活芜优”行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布局建设更多地标性文化场所、休闲街巷、消费中心,通过推动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促进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加快恢复。做活线上消费平台,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网络零售额实现700亿元,增长14%。实施优化住房供给行动,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创业芜优”之城建设等,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扩大外资外贸规模。深化“一带一路”、RCEP经贸合作,紧抓全球产业体系和布局调整机遇,大力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芜优”行动。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实施“双招双引”一号工程,加强完善主导产业链全景图,面向欧洲、日韩等地招引一批世界级核心、配套企业,为外商来芜贸易投资提供最大便利,实际引进外资增长15%。推进外贸倍增行动计划和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实现进出口总额140亿美元以上,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20家。

  做实做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医疗救治体系,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发挥中医药作用,重点保护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平稳渡峰,坚决夺取抗疫斗争最终胜利。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个任务,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商、精准政策供给、精准要素配置,加快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推动更多优势产业迈进国家级集群。

  实施核心产业链提升行动。聚焦十大新兴起的产业25个具有优势的细致划分领域,重点抓集群形成,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支持第一企业海螺绿色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开辟千亿级新赛道。支持奇瑞产值超3000亿,冲击世界500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力争在安徽世界级万亿汽车产业版图上占据半壁江山,出台支持首位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推动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扩大规模、提升品牌、上市融资、跨界融合、完善配套,打造爆款车型,推进奇瑞超级一工厂等重点项目投产,加快比亚迪电池二期、奇瑞新能源汽车四期等项目。智能家电产业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制冷设备制造基地和全国领先的厨卫电器生产基地,推动芜湖美的产值过千亿,快速推进美高智能电气等项目。光伏产业加快打造全国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力争隆基光伏、海创新能源、信义七期等新项目产值均超50亿元。聚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推动埃夫特向机器人整机龙头发展,带动一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企业集聚。新材料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高品质铜材料基地,扩大精密铜带、紫铜带材等市场占有率,支持楚江集团向千亿级企业迈进。依托“中国视谷”、航空产业园等平台,抢占下一代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蓝海。实施十大新兴起的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行动,精准招引有控制力的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面向未来的科创型企业。实施企业提质降本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争创中国质量奖,实施“工业强基”项目12个,完成企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诊断服务400家、亿元技改项目150个。

  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高地。深入实施“工赋芜湖”行动,建成市综合服务平台,对接省“羚羊平台”,推动更多应用场景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支持海螺、奇瑞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建成信通院工业互联网创新推广中心,探索“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园区”模式。实施标杆示范培育行动,新增100家标杆示范企业、800家中小企业登云。打造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个。办好第三届数字孪生大赛。

  推动产业向供应链消费链两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深入实施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围绕优势产业细致划分领域,招引更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孵化更多详细的信息服务、工业设计、人力资源、检验测试等面向市场的专业化公司。提升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实施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宝特多式联运中心、京东芜湖智能供应链产业园等项目。创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把文化创意、主题旅游、商贸流通、终端消费整合贯通起来,建成7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成交额120亿元。支持三只松鼠一二三产融合转型发展,打造中国坚果加工集聚区。

  强化经济主战场作用。启动江北新兴起的产业集中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项目建设、成片开发等八个专项攻坚行动。聚焦智算等主导产业,引进总部经济企业10家,打造“中华数岛”;优化提升生态水系,推进惠生联圩生态公园、江北滨江CBD建设,打造“品质居岛”。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性规划、一体化开发,加快银湖、凤鸣湖、蜻蜓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打造产城融合新典范。推进“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改革。探索专业性“园中园”发展。规划建设航空新城,加快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快递科学技术创新试验基地建设。推动无为市经济总量向全国县域百强迈进、南陵县向600亿元迈进。

  加快建设交通大枢纽、打通信息大动脉、构建开放大平台,提升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功能。

  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完成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建空铁水公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争创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加快三山港扩大开放,建成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一期项目,加快建设皖江(芜湖)航运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一批物流集成商、货运代理、快递公司,推动设立物流分拨中心、贸易结算中心,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整合岸线和码头资源,加强江北港口规划建设。优化港产城规划,芜湖港集装箱量达到140万标箱。增强铁路货运能力,开工建设塔桥基地,加快芜宣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宁芜高速改扩建工程。推动专业航空货物运输枢纽港建设,加快芜宣机场临时开放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开工建设芜宣机场改扩建工程,打通周边公铁通道,加密全货机货运航线年翻一番以上。

  建设算力中心城市。把数据集群作为芜湖发展的最重要增量,围绕数字化的经济强化新基建,开工建设中国电信大数据产业园三期、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等项目,打造绿色高效数据中心底座。力争在建机架规模突破10万个。围绕“五数”体系,健全项目准入机制和指标体系,丰富多样性算力供应与创新,构建数字化的经济全产业链,促进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打造全国十大中心集群先行者和示范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全创改”“合芜蚌”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扩大自贸片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40项制度创新成果。拓展保税维修、保税研发、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建成智能保税仓二期。扩大先进的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深化与浙江舟山片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合作。强化国资国企社会责任,推动国有资本证券化,推进市属国企布局新兴起的产业,参股更多上市公司。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和支出方式,精准滴灌发展需要。

  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主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大平台建设,加速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高品质人才集聚中心、创新型企业研发中心和面向国际的交流中心,引进沪苏浙更多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资源。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品质、高水平要求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做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扩大教育投入,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42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争创“五育”并举实验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70%以上。把教师作为教育第一资源,培养各级骨干教师2400名。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全覆盖。支持安师大“两个振兴”行动计划,共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安工程建设国际一流工程师学院,申报博士点。支持皖南医学院更名大学,建设新医科中心。加快安信工产业学院发展。支持芜职院创建国内一流职业技术大学,推动安徽商职院与安徽机电职院合并升格为安徽应用技术职业大学,筹建芜湖工匠学院、航空职业学院、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推动皖江学院新校区顺利开学,建设应用型大学。深入开展健康芜湖行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增开“午间门诊”“晚间门诊”。竣工交付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支持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创新医防融合、医养结合机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创建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区,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覆盖率达40%,完成适老化改造1000户以上。

  加快文旅强市建设。推进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长江渔文化博物馆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实施“欢乐芜湖”品牌提升行动,策划露天音乐节、长江文化交流艺术周等国际性活动。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芜湖古城二期、三期建设,积极引入体验式、互动式业态,满足市民可感受、可参与、可共情的文化需求。推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推进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更多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深化“全民共读”,举办周末剧场、文创市集、创意快闪等文化活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持续打造民心工程。建立以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让暖民心行动深入人心。金牌物业企业达到20家。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00个。完成55个菜市改造升级。新增城乡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161个,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暖民心行动。开设托班的幼儿园占比达15%,新增托位6000个。70%以上街道达标“干净街道”。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300套,改造老旧小区104个、棚户区5600户。建成4个“宜邻中心”,配齐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八大服务功能,争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做优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升级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聚焦水质、水量、水位、水安全,实施主城区水体水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消除劣Ⅴ类水。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建成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二期、镜湖区道路排涝工程等项目。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高耗能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绿色信贷余额达650亿元。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推进城市燃气、供水等老旧管网修复改造。实施39个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项目,启动“安全慢行”工程。加快实施滨江地块、老船厂、堂子巷、老八中等城市更新项目,高标准设计建筑形态、运营业态、功能品质等,展现城市之源、魅力之源,争创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外龙窝湖湿地自然公园、凤鸣湖生态公园,新建、改造口袋公园50个,开展林荫道建设和“小老树”整治工作,展现城区“绿量充足、四季多彩”的美景。森林覆盖率达28.6%,湿地保护率达52.5%。

  全面提速乡村振兴。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赋农行动,加快打造6个百亿级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全力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60个,建设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28万亩。扩大“大托管”试点,推动30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小田变大田”25万亩。探索建立企业+农户+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三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家。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新增耕地1万亩。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50%。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增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65个,建设“四好农村路”400公里。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探索“多卡合一”“多码合一”。推进规模企业就业扩量、服务业就业提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60%的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标准。新建健身步道90公里、百姓健身房27个。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行动,新增参保6万人。有序衔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超65%。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